详情
《工人之路》:工人阶级攻打资产阶级的炮弹
2025-05-01 广东省档案馆

image.png

《工人之路》(第一期)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出版于1925年5月31日。这本薄薄的小册子,纵26厘米,横19厘米,厚0.3厘米。白报纸铅印,16开本,共24页。就是这份小小的刊物,在中国近代工人运动中,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,让千千万万的进步工人,有了接收马克思主义理论、接收进步观点、掌握新知识和新信息以及发出自己声音的渠道。

在《工人之路》第一期中,载有林伟民《发刊辞》、邓中夏《中国劳动运动继往开来》《工人阶级与革命政府》《中华全国总工会对时局宣言》等重要文章。林伟民在《发刊辞》中写道:“本报为什么出版呢?最重要的原因是‘我们的敌人是如此强大,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占有优势,还掌握着国家的政权、军队、警察、监狱等有形的压迫机关和无形压迫的麻醉方法(如学校、宗教、报纸)等,这都是资产阶级制服无产阶级的武器’。这些武器实在压迫我们太厉害了。”而“今天出版这个《工人之路》,就是我们工人阶级攻打资产阶级的炮弹”。

林伟民说:“我们这个《工人之路》,可说是工人的喉舌机关,也是工人的头脑机关。”“他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出版的,中华全国总工会是工人阶级的领袖,他负有指导全国工人运动重大无比的责任与使命,中华全国总工会指导全国工人运动的言论与文件,都在这报上发表。”

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人运动,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在粤设立省港罢工委员会,同时将《工人之路》周刊改为日报,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、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邓中夏任主编,作为罢工的宣传阵地。

罢工开始后,反对势力为破坏罢工,不实言论此起彼伏,比如香港《华侨日报》造谣广州粮食恐慌,“每元仅购米三斤”,借以恐吓离港工人。又如“太平门平香茶居内,每晨皆有奸人在该楼饮茶,造作种种谣言,希图破坏罢工。”这就需要有进步媒体挺身而出,做出正面报道,揭穿不实传闻,振奋民心。

《工人之路》对省港大罢工的报道享有盛誉。主要的编辑人员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工人的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,在文章风格、用词等方面处处为工人考虑。如主编邓中夏说:“文章要尽量写得通俗易懂,深奥的文章工人看不懂,有错字的文章工人也会看不懂,甚至还会歪曲原意,从而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混乱。”这令《工人之路》大受工人青睐,创刊初期的发行份数每天只有约三千份,之后逐步增加到约一万份,大概每四五个罢工工人就有一份。

邓中夏曾说,在罢工之前“我们广州工人从前简直可说没有宣传教育,即有亦系无计划无系统的宣传教育”。《工人之路》的出现,助力了工人的教育,令他们普遍知道参加国民革命的意义,理解了革命是工人解放的必由之路。

(省档案馆接收保管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