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华商报》
重庆《新华日报》在1947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之后,香港《华商报》已是解放区以外唯一能直接传播中共中央声音的报纸。在解放战争期间,对于国统区人民如火如荼的反饥饿、反独裁、反内战斗争,解放区军民抗击国民党进攻的胜利,中国共产党诚邀民主党派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等重大新闻,《华商报》都做了翔实的报道。
可以说,《华商报》是一部记录解放战争全过程的“史书”。因此,在人们心目中,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,也是通向中国共产党、通向解放区的一座桥梁。
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,到《华商报》来,并由报社转送到内地解放区参加革命。国民党的军政人员也一个一个地设法通过《华商报》与中共接触,治谈军事起义、经济起义的计划。这是《华商报》在版面宣传报道之外,所承担的另一重历史使命。
1949年9月末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共同纲领,确定了国歌及国旗。对国旗面积大小及五星的位置等都有详细规定,《华商报》刊登了这一鼓舞人心的消息。时任《华商报》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的杨奇提议:“我们报社应该立即挂新国旗!”这得到该报领导班子一致赞同,遂派人到电车路横巷内一家缝纫店去订货,按尺寸大小订制了一面标准的五星红旗。
1949年10月1日,当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上庄严宣布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!”远隔千里之外的香港干诺道中123号《华商报》社的天台上,全体人员也齐集肃立,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。这是在香港升起的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。
(省档案馆接收保管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