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。长期以来,粤澳两地在社会经济和民生上相互依存,在政治主权上不容割裂,在文化传统上同源共祖,息息相关。广东省档案馆馆藏也有大量澳门地区近代有关贸易、通商、社情、灾害等方面的档案资料,反映了只有国内政治稳定,经济繁荣,澳门的工商业贸易才可能真正兴旺发达。数百年来,澳门地区生活所需的粮柴果菜主要是由内地供应,偶有短缺,全澳即陷入匮乏恐慌。据馆藏资料记载,澳门地区的转口贸易,长期以来约有50%以上是输入内地的,故每逢国内局势动荡,澳门经济即遭受沉重打击,例如抗日战争爆发后,一度造成澳门工商业急剧萎缩,1940年曾有过长达6个月的基本停顿,足以说明国内的生产和市场,是澳门经济的命脉。数百年来,不论广东内地抑或澳门发生水、旱、风灾,总是表现出对对方的由衷关怀,竭力捐输救济,充分体现出密切的手足情谊。以下选取两份馆藏档案说明。
图一:澳门中华妇女会八年工作概况(1937年至1945年)
1937年“卢沟桥”事变后,澳门妇女界成立澳门妇女慰劳会,后更名中华妇女会,以宣传抗战精神和筹募抗战亟需物资为宗旨,初期主要开展筹赈救难,并由会员缝制棉衣、棉裤,联同筹募到的药品、雨具、蚊帐等军需物品送达前方将士。之后则以开展全社会的慈善救济运动为主,包括赈济内地难民、来澳难民及难童。1938年四月间,该会派遣专员携带米粮前往中山各难民收容所赈济难民,并举行沿门征收旧衣送往中山县难民救济所;1939年,澳门妇女会和各界妇女协助政府落实“以工代赈”计划,筹募难童餐经费,为留澳难民回乡登记工作提供协助等。
图二:澳门市场考察报告(1963年4月16日)
1962年12月,广东省外贸局的五位同志到港澳地区考察后,写出了相关报告。这是澳门部分,对当地一般情况,进出口贸易情况,广东对澳门出口情况和商品发展前途等进行了汇报,指出我们对当地贸易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巩固、恢复、发展的方针。
(省档案馆资政编研部 郑建雯)